大荔縣有9個“億元村”,安仁鎮(zhèn)小坡村就是其中之一。
一個背靠黃河,過半土地都是鹽堿地的村莊,如何致富?
“是冬棗富了我們?!边@是小坡村村民王念紅常常掛在嘴邊的話。
種植冬棗,小坡村是大荔縣首家,帶頭人就是村黨支部書記薛安全。
12月22日,在小坡村冬棗示范園。站在觀景平臺上,萬畝棗園盡收眼底,薛安全頗為感慨:“對鹽堿地進行綜合開發(fā)利用,其實就是人和自然斗爭的過程。我們村的地鹽堿重,必須種植耐鹽堿作物,種地就得讓地來篩選?!?/p>
簡單一番話,卻是薛安全和小坡村村民用一次次失敗經歷換來的寶貴經驗。
“渠爛、坡斷、路不平,辛苦一年沒收成,花錢全靠打短工,村里有地不能種,外出包地去謀生。”這首順口溜道盡了20世紀90年代小坡村人的心酸。
小坡村地處黃河岸邊,共有1.5萬畝可耕地。其中,5000畝口糧田地處洛惠渠灌區(qū)末端,渠道年久失修,農作物產量不高。其余上萬畝河灘地,由于鹽堿化嚴重,排水不暢,常年撂荒。2000年,小坡村人均年收入只有600元,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。
1998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后,薛安全和村里簽訂了200畝鹽堿地承包合同,他想把這片地盤活?!凹热环N不了糧食,就種些楊樹吧。”沒承想,楊樹沒成活,幾萬元打了水漂。
“瞎折騰不行!”隨后,薛安全帶領村干部外出學習考察,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(yè)專家到村里取樣研究。最終,專家給出了“鹽堿地里可以種棗樹”的答復。
這下,大家心里有了底。薛安全又承包了560畝群眾退回的重度鹽堿地,投資36萬元,購回18萬株雪棗。自己先栽200畝,動員黨員干部每人栽10畝。
前期長勢不錯,望著成片的棗樹,薛安全滿心歡喜。誰知,棗成熟后,一斤竟然只賣到4毛錢,一畝地收入不到1000元。
一腔熱情卻換來微薄收入,薛安全有點灰心,但又不甘心放棄!
2000年,看電視上說山東沾化冬棗種植效益好,他決定試一試。于是薛安全四處取經學習,還從眉縣請來20名果樹嫁接專家,在自己經營的200畝棗園中進行高接換頭。
2004年,地里的雪棗全換成了冬棗。當年8月,“引洛下灘”水利項目建成,萬畝黃河灘地的澆水問題徹底得到了解決,大荔縣還專門為小坡村規(guī)劃了“三縱三橫”的道路框架,四面八方的路都打通了。薛安全憧憬著冬棗帶來的豐厚收益。
2007年,到了坐果的時候,一個多月的連陰雨把他的滿心希望又化作一場空。這一次薛安全流淚了,大伙兒勸他:“再別和地較勁兒了,老幾輩沒見過鹽堿地有收成!”
但樹栽了,頭換了,硬著頭皮也得干!
“既然冬棗經不起風雨,那就搭棚?!毖Π踩斨鴫毫?,冒著風險,在自己的棗園里搭了20個冷棚。其他人一看,也把心一橫,跟著他一起干。就這樣,180個冷棚在小坡村搭建起來了。
2008年,在大家焦急不安的盼望中,小坡村終于迎來了大豐收,薛安全20個冷棚賣了30萬元,村民李建華的10畝冬棗樹賣了23萬元。
這下全村炸了鍋,上門看棚、看棗、問東問西的人絡繹不絕,折騰了10年的村民終于看到了希望。漸漸的,種植冬棗的村民越來越多。
如今,小坡村的冬棗種植面積達到1.3萬畝,畝產值達1.1萬元,全村冬棗產值1.43億元。村里到處是雙膜溫棚、鋼架棉被棚、溫室大棚,靠著這些大棚,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從2003年的不到1000元,一躍變?yōu)?023年的2.5萬元。
“第一年賣了15萬元,第二年賣了18萬元……”靠著10畝冬棗大棚,王念紅蓋了房子買了車,供孩子上了學?!叭绻皇沁@幾畝棗樹,現(xiàn)在的生活連想都不敢想?!蓖跄罴t說。
“樹種選對了,鹽堿地里照樣生金!”薛安全笑著說。
然而,要把這些從外地引進的“稀罕樹”發(fā)展成一項富民產業(yè),談何容易?對千百年來習慣種糧種棉的大荔農民來說,繁育技術像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——冬棗樹十分嬌貴,不像一般棗樹那樣插枝就活,它需要精心養(yǎng)護。用一位老棗農的話說:“得像照顧子女一樣照顧冬棗樹,絲毫馬虎不得?!?/p>
小坡村在鹽堿地成功種植冬棗的“壯舉”引起當?shù)攸h委、政府的高度關注,組織科研力量攻關苗木繁育,建立和完善營銷網絡,推動產品更新?lián)Q代,構建冬棗產業(yè)技術服務體系……從2009年開始,歷屆大荔縣委、縣政府一張藍圖繪到底,一茬接著一茬干,使昔日讓人發(fā)愁的鹽堿地結出了“金蛋蛋”。截至目前,大荔冬棗種植面積達42萬畝,年產量50萬噸,產值65億元,成功入選中國果品品牌前十強。
“自引進冬棗以后,我們就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展合作,聯(lián)合建立了大荔冬棗試驗示范站,對冬棗種植進行技術指導?!睋?jù)大荔縣紅棗產業(yè)發(fā)展中心副主任周愛英介紹,“我們技術人員每年都會對土壤進行檢測,從冬棗栽培技術到光溫調控、病害防控等全過程給果農提供技術指導,讓科技力量護航冬棗種植。”如今,在大荔,每年從5月到10月都有新鮮冬棗上市,從春天一直賣到秋天不斷茬。
當初河灘地每畝每年10元沒人承包,現(xiàn)在800元還包不到手。冬棗幫助小坡村拔掉了窮根,村集體經濟迅速壯大。小坡村建起了冬棗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場。采收時節(jié),載重幾十噸的大貨車每天來來往往,好不熱鬧。線下交易忙,線上銷售也火爆,小坡村注冊了自己的電子商務公司,目前,全村每年通過電商銷售冬棗1800余噸,銷售額8000余萬元。
和小坡村一樣,地處黃河沿岸、鹽堿地占了一大半的嚴通村,種上了冬棗后,一“發(fā)”不可收拾,10年之間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兩番,達到1.8萬元。嚴通村也從過去“一窮二白”的移民村成為黃河岸邊的“金銀灘”、人人艷羨的“億元村”。
“產業(yè)發(fā)展得好,但也得保持危機感?!眹劳ù妩h支部書記王海軍說,“目前我們依托冬棗學院、‘田秀才’‘土專家’服務隊和專家工作站,引導群眾加快棚體升級改造,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,提高棗農種植技能?!?/p>
在嚴通村冬棗種植大戶張同舉的冬棗地里,滴灌管道、噴淋設備、粘蟲板、殺蟲燈、誘蟲罐等設施一應俱全。“養(yǎng)樹就像照顧孩子,我們這鹽堿地多,想讓棗樹長得好,先得種草、施肥,改善土壤結構,這叫‘養(yǎng)地種草,綠色環(huán)保,青蛙遍地跑,到處呱呱叫’。”張同舉有一套自己的冬棗種植理念。精心管護的冬棗也給張同舉帶來了豐厚的回報,今年22畝冬棗收入35萬元。如今,隨著大荔“棗王”評選活動的啟動,越來越多的“田秀才”“土專家”涌現(xiàn)出來,成了冬棗產業(yè)興旺的中堅力量。
陜西新禧農業(yè)發(fā)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全喜笑著說:“以前種啥啥不成的鹽堿地,如今長出的冬棗卻脆甜可口、肉質細嫩,不僅國人愛吃,在海外也很受歡迎。今年,我們一共出口冬棗360噸,出口銷售額達864萬元,銷售到了美國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亞、泰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?!?/p>
來源:渭南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