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年,西方藝術的重要流派“印象派”繪畫,多次從歐洲藝術之都巴黎來到中國,尤其在上海更引起極大的關注和轟動。
筆者對印象派一直情有獨鐘,直至這次在上海觀摩了《莫奈與印象派大師展》,展覽的畫家都是我夢幻中的偶像,除主角莫奈外,還有馬奈、德加、畢沙羅、雷諾阿、希涅克、西斯萊、莫里索等一眾大師??芍^“神仙打架”的大展。面對61幅大師的真跡,震憾之余,猶如結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單相思。
下面談談我印象中的印象派,作為這次觀展的隨想。
《至愛梵高·星空之謎》
印象派領袖: 馬奈or莫奈?
馬奈與莫奈,誰是印象派領袖? 這個問題要分時間段來談。印象派最早的領袖無疑是馬奈,他是印象派這個圈子最初形成時的帶頭大哥,那時印象派的眾畫家還都是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,而馬奈已在藝壇嶄露頭角,雖然不受學院派待見,屢屢落選于官方沙龍,但他已名聲在外,有了自己的畫室和經(jīng)紀商。
拉圖爾 《巴迪儂畫室》
上面的這幅畫,很好地反映了當時馬奈的聲望以及他身邊的藝術圈。此畫是馬奈朋友拉圖爾所繪。馬奈是畫面的中心,身后是一幫圈內(nèi)好友,站在馬奈右側,帶著帽子,頭在墻上畫框里的是印象派畫家雷諾阿。而畫中身材最高的是巴齊耶,是印象派中的革新家,他與莫奈、雷諾阿和西斯萊并稱為印象派中的“四人幫”。巴齊耶的背后是莫奈,他在畫面最右側的邊上,只露出一個頭,那時莫奈尚未成名。
馬奈《朱庇特與安提奧普》
雷諾阿 《朱莉·馬奈畫像》
早期馬奈對莫奈的影響較大,莫奈畫的一些作品與馬奈的風格相近。一晃沒幾年,莫奈的畫藝突飛猛進, 1866年,莫奈的作品《綠衣女子》第一次入選官方沙龍,并獲好評。他頓感自信心爆棚,便開始了進一步創(chuàng)新,嘗試了室外自然光下的創(chuàng)作,形成了自己的風格,并逐漸替代了馬奈成為印象派畫風的領軍人物。印象派之名,也是因為他的一幅作品《日出·印象》而得名。所以,莫奈被尊稱為印象派風格的創(chuàng)始人。
保羅·波林《莫奈雕像》
莫奈《日出·印象》
莫奈 《睡蓮池》
原本馬奈的畫風就不是與印象派一路的,他僅是早期印象派的精神領袖而已,并不是風格上的倡導者與領路人。所以他一次也沒有參加印象派的畫展。當印象派畫風形成后,他便分道揚鑣,將領袖地位“禪讓”于莫奈,也就成了理所當然。
“隱形群主”畢沙羅
畢沙羅在印象派中有著特殊的地位,他年齡最大,寬容隨和,人緣最好,他也是唯一參加了印象派所有八次聯(lián)合畫展的人,是印象派風格最堅定的基石。
印象派是一個松散型圈子,莫奈成為領袖后,因其過于傲氣,好幾次差點與印象派的一幫小兄弟鬧翻,每次都是畢沙羅出來打圓場,才平息了一次次矛盾的激化。都說稍有名氣的藝術家最難纏,自恃甚高,互不賣帳。當時的印象派畫家正是如此,個個名聲不大,脾氣不小。
畢沙羅《步道雪景》
每一次印象派畫展的策劃與籌備工作,也是畢沙羅出力最多。每次展覽都會因為主題、作品排位等問題都會引起激烈的爭吵。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爭執(zhí),他發(fā)起大家討論并制定了協(xié)議章程,很好地約束了藝術家散漫而又極其自尊的個性,也為以后印象派的活動與展覽奠定了很好的基礎。畢沙羅一番苦心總算沒有白費。
印象派這個圈子前后維持了二十年左右,很不容易,畢沙羅雖非群主,但從中發(fā)揮了粘合劑作用。所以說畢沙羅是印象派的隱形領袖,一點也不過份。
“另類者”德加
說德加是另類者,因為他是印象派中唯一不在室外作畫的畫家。之所以稱印象派,就是因為這些畫家在大自然中憑著真實的印象,描摹出陽光下色彩斑斕的畫面,所以也把印象派稱為戶外畫派。
但德加三十多歲就患有眼疾,畏光,不適應陽光照射,無法在戶外繪畫。所以他選擇了坐在黑暗的劇場中,描繪舞臺燈光下翩翩起舞的芭蕾舞女。他的作品很少從舞臺的正面描繪芭蕾場景,只有著名的《舞臺上的舞者》《執(zhí)花束謝幕的舞者》等少數(shù)幾幅,絕大多數(shù)是舞女排練或休息的場景。向世人講述了這優(yōu)雅舞姿的背后,是無數(shù)辛酸而令人淚奔的故事。
德加《舞臺上的舞者》
德加的另類,也包括他一直否認自己印象派的身份。盡管他是印象派圈子里的中堅人物,也參加了印象派畫展總共八屆中的七屆,僅次于畢沙羅。但他卻一直對印象主義的繪畫理念給予抨擊,他認為過多注重戶外太陽下的光影效果,會損害繪畫的結構與線條,他希望畫家返回室內(nèi)。他曾忿忿地說:“警察應該開槍射擊這些搞亂鄉(xiāng)間寧靜的成排畫架。”
德加《舞蹈教室》
“背叛者”梵高
無論把梵高歸類為印象派或后印象派,都是勉強的。梵高1886年春從荷蘭來到法國巴黎時,印象派正處于分崩離析之際。當時畢沙羅邀請梵高來巴黎參觀印象派的第八次聯(lián)合展覽,這也是印象派的最后一次集體獻藝。
梵高對展覽作品的豐富色彩與光影效果,有著強烈的感受。畢沙羅耐心地向梵高講述了自己及印象派的繪畫理論與技巧,對梵高觸動很大。此后他的作品變得明亮了許多,色彩感也更強烈。畢沙羅第一次見了梵高,就立刻預感到此人非同凡可:“這個人會變成瘋子,或者把印象派畫家們遠遠甩在后面。”畢沙羅的這兩個預感,都被不幸言中了。
梵高《星光夜》
梵高在巴黎的兩年中,一直追隨著印象派的風格,很入迷。但后來梵高來到法國南部地區(qū)的阿羅后,他便背叛了印象派的風格。在阿羅,梵高與印象派的另一個離經(jīng)叛道者高更投契,一起作畫探討,不亦樂乎。但這兩位離經(jīng)叛道者的個性都過于強烈,日子稍長,便互不相容,爭吵不休,梵高更是大動肝火,導致神經(jīng)失常,割下了自己的耳朵,嚇得高更離他而去。
梵高《耳纏綁帶的自畫像》
自此以后,梵高在精神病院呆了一年,又在瓦斯河畔的奧維小鎮(zhèn)呆了二個月,在這短短的一年多里,他的繪畫藝術達到了高峰,但生命也走到了盡頭,1890年7月27日下午,在留下了那幅著名的畫作《麥田群鴉》后,他也在那片麥田里開槍自殺了。
梵高生前只賣出過一幅作品,貧病交加,身后卻暴得大名,藝術史上流芳百世。假如梵高地下有知,得知如今他的一幅畫便能身價超億,恐怕又會被嚇成精神病,一不留神,另一只耳朵也可能會被他割掉。
梵高《麥田群鴉》
后印象派的幕后英雄
愛好西方藝術的人,大都知道印象派這個名字的來歷,最初是因媒體嘲諷而得名。而“后印象派”這個名稱的來歷,知道的人恐怕不多。它是一個學者苦思冥想杜撰出來的。這個人就是羅杰·弗萊,英國著名藝術史家,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批評家之一。
羅杰·弗萊
印象派與后印象派,這兩個名稱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,印象派雖因媒體嘲諷而得名,但被嘲諷的畫家們也認可了這個名稱。而后印象派畫家,他們生前并不知道這個稱號,是死后被人追加的。
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是塞尚、梵高和高更。其實“后印象派”這個稱號,最初是弗萊為塞尚一個人量身定制的,但既然要稱派,就只能再捎帶幾個。所以梵高與高更,在弗萊的著述里只是塞尚的伴郎與陪客。
如果說印象派是傳統(tǒng)藝術與現(xiàn)代藝術之間的橋梁,那么后印象派,尤其是塞尚,則為現(xiàn)代藝術開啟了大門。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涌現(xiàn)出的各種藝術流派,如野獸派、立體派、抽象派等等,或多或少都受到塞尚的影響。
塞尚《圣維克托山》
弗萊是第一個以“后印象派”名義于1910年和1912年兩次在英國舉辦專題畫展的策展人,展出了塞尚、梵高、高更等人的畫作。
當時展覽剛一開始,弗萊就被英國人罵為藝術詐騙犯,說展品是一堆藝術垃圾,并叫囂要將弗萊定罪法辦。
塞尚《玩紙牌的人》
所幸,弗萊當時在歐美藝壇得到廣泛的認可。同時還是美國巨富、金融寡頭摩根財團的掌門人J.P.摩根的藝術顧問。有了摩根財團的“背書”,弗萊又通過藝術評論堅持不懈地為后印象派推廣,不到十年,后印象派的作品就從人見人棄的“垃圾”,轉(zhuǎn)眼變成了人見人愛的香餑餑,歐美各大博物館爭相收藏。
如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以收藏印象派與后印象派作品著稱,這些都與弗萊當年的功勞密不可分。所以,我們在欣賞塞尚、梵高等人的畫作時,不能忘了這位幕后英雄羅杰·弗萊,請記住他的名字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