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中日飲食文化中的蘿卜
蘿卜原產(chǎn)自我國,栽培食用的歷史十分悠久。早在《詩經(jīng)·邶風·谷風》中就有關于蘿卜的記載:“采葑采菲,無以下體”,其中的“葑”是蔓菁,形似蘿卜,也就是現(xiàn)在說的疙瘩菜;“菲”就是蘿卜。蘿卜還有一個名字叫萊菔。中國兩千年前解釋詞義的專著《爾雅》萊菔條中稱蘿卜為“萊菔、葖、蘆菔”。晉郭璞注曰:“蘆菔,蕪菁屬。紫華,大根。俗呼雹葖。”宋人邢昺疏曰:“紫華菘也。俗呼溫菘,似蕪菁,大根。一名葖,俗呼雹突。一名蘆菔,今謂之蘿卜是也。”《說文》中的“蘆菔”、“薺根”皆為蘿卜古時的異名。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蔓菁》:“種菘、蘆菔法,與蕪菁同。”石聲漢注:“‘蘆菔’,現(xiàn)在寫作‘蘿卜’、‘萊菔’。”綜上,可確定蘿卜就是萊菔,這是下文鑒賞文物上萊菔紋即蘿卜紋的基礎。
1.中國飲食中的蘿卜文化
幾千年來,蘿卜一直是人們日常食用的蔬菜之一。蘿卜既可生食,又可入饌。元代許有壬曾作詩《上京十詠蘆菔》稱贊蘿卜:“熟食甘似芋,生薦脆如梨。老病消凝滯,奇功值品題。”李時珍說蘿卜“可生可熟、可菹可醬、可豉可醋、可糖可臘可飯,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”。在山東濰坊一帶自古就流傳著“煙臺蘋果萊陽梨,比不上濰縣蘿卜皮”的民諺,就連“揚州八怪”之一的鄭板橋在任濰坊縣令時也作詩稱贊蘿卜曰:“昆侖靈芝長白參,不如濰縣蘿卜根”??梢姡}卜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食物之一。
蘿卜,在兼具美食和藥用價值的同時還具有文化價值。在云南滇西北山區(qū)彝族群眾視其為神靈崇拜,彝家人更有蘿卜節(jié),這是蘿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。
傳說霜降日是蘿卜的生日。彝族人非常重視這個節(jié)氣,這一天,彝家人家家戶戶早早出動,開展一系列以蘿卜為主題的活動,為蘿卜“祝壽”。人們選壽星、貼對聯(lián),最后再一路載歌載舞到各家各戶觀賞“壽星”,彼此交流經(jīng)驗,相互學習,同時獻歌或獻對聯(lián)以表祝賀。霜降日后各家各戶開始挖、收蘿卜。人們邊干活邊對唱山歌。歌詞必須以蘿卜為題,歌頌蘿卜的栽培技術、藥用價值、烹調和加工方法……寓教于樂,傳承了獨特的蘿卜民俗文化。
隨著立冬節(jié)氣的到來,歷時半月的蘿卜節(jié)降下了帷幕。這一天,人們要舉辦吃“吉”和送“吉”的活動歡慶。吃“吉”,就是各戶生吃或煮蘿卜防病治病;送“吉”,則是互相贈送蘿卜食品和蘿卜“花”。相贈的蘿卜食品有蜜漬蘿卜、蘿卜咸菜和“藥”蘿卜。“藥”蘿卜是以蘿卜為主料,配以其他食物和藥物制作的美食。彝家人的“藥”蘿卜有近百個單方,是民族藥的寶庫中的珍貴財富。送蘿卜“花”則是青年男女的“專利”,通過蘿卜“花”連情、做媒,多少有情人結成了眷屬。
2.日本飲食中的蘿卜文化
飲食文化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。愛吃醬菜,是日本人飲食的一大特點。日本的醬蘿卜等醬菜都盡可能地保持了蔬菜本身特有的味道和顏色,充分體現(xiàn)了日本飲食文化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,以及利用自然的同時又盡量發(fā)揮自然之美的特點。從歷史上看,人們淹漬食物最初是為了防止饑荒。日本醬菜在江戶時期就出現(xiàn)了,而今醬菜館也成為一種新興的產(chǎn)業(yè),在超市中,各種各樣的醬菜更是琳瑯滿目。日式醬菜的原料根據(jù)季節(jié)更替有所變換,較常見的有蘿卜、白菜、筍、黃瓜、茄子等等。鐘情于醬菜的日本人不管是在哪里,都會購買或者自己動手做各種各樣的醬菜。日本料理中幾樣重要的菜肴,都離不開白蘿卜的陪襯:生魚片,需要白蘿卜絲;烤魚,需要白蘿卜茸;燉肉、燉魚也要放白蘿卜。日本的“熬點”,即現(xiàn)在國內非常流行的“關東煮”,更是離不開厚厚的白蘿卜塊。
據(jù)有關研究資料表明,日本人在奈良時代才開始栽培蘿卜、芋頭、山藥、藕等根菜。但是對一般庶民來說,栽培的蔬菜還是很稀罕的,他們仍繼續(xù)過著以采集山野菜為主的生活。白蘿卜在日語里被形象地稱為“大根”,寓意白蘿卜是日本人飲食的重要之根。在日本,家家戶戶的廚房里都備有白蘿卜。在超市,白蘿卜一年四季被擺放在最醒目的位置,都是帶著翠綠且長的葉子整根賣。在商場里則銷售“大根”玩偶、抱枕等等,外形還是非常有趣的,而且經(jīng)常作為禮物送給女生??梢?,日本人對白蘿卜真的是非常地喜愛。
眾所周知,日本是個祭祀儀禮非常豐富的國家。幾乎每座神社都有自社的祭典日。多數(shù)祭典是每年一次,為所供奉的神明或季節(jié)或歷史事件進行慶?;顒?。有些祭典長達數(shù)日。上文中向大家介紹過中國彝族的蘿卜節(jié),而在日本也有一個和蘿卜有關的頗具“神圣”、“神秘”色彩的神靈祭祀活動,即“神饌”。
“神饌”,在日本古語中稱為“御食”或“御膳”,即指供奉給神的酒食的總稱,所謂“神的食事”。日本神道的祭祀活動中,神饌必不可少。古代的日本人,在農(nóng)作物豐收后會將勞動果實犒勞神、答謝神,以祈求來年繼續(xù)得到神的護佑,獲得更大的收獲。蘿卜,從繩文時代開始就被廣泛使用,被認為是最古老的神饌之一。自古以來,神饌的品目、樣式、制作方法等隆重豐富,不盡相同,但隨著歷史的進程和沿革的變化,神饌在歷經(jīng)了三次較大的變遷后,其內容也逐漸被規(guī)范化。研究資料表明,今天伊勢神宮的神饌品種依然保持著古制。綜上可知,白蘿卜始終是蔬菜類神饌的代表之一。
二、中日文物中的萊菔文化
中國古代瓷器上的裝飾花紋,不僅題材豐富,技法巧妙,且“圖必有意,意必吉祥”,常用諧音表意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的寓意。不同的紋飾有其獨有的韻味。清朝工藝美術品在題材上非常廣泛,包括動植物、山水、人物、飛禽、民間吉祥圖案等等應有盡有。藝術來源于生活,又反過來升華人們對生活的理解。蔬菜瓜果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,很早以前歷代能工巧匠就把蔬果選作畫材和創(chuàng)作原型,其中蘿卜就在陶瓷繪畫領域占據(jù)了重要席位。
萊菔即蘿卜。蘿卜是中日瓷器中常見的花紋或器形。萊菔在民間取同音“來福”之意,具有吉祥幸福寓意。此紋飾在民窯瓷器上表現(xiàn)最早始于明代,常見于清康熙年間晚期,十分流行。當時社會戰(zhàn)亂得到平息,生活穩(wěn)定,人們開始祈求富足的生活,所以萊菔這種紋飾就大量體現(xiàn)在日常用瓷上,杯碗盤居多,每次使用的時候都會看見這茂盛的萊菔葉,故希望“福”早日到來,日日相伴。表現(xiàn)了當時社會對富足生活的一種期望,是一種民俗的體現(xiàn)。當然把器物做成萊菔器形也是寄托了同樣吉祥的寓意。筆者在本館交流展展品中,以及幾家大博物館網(wǎng)站上查找到幾件與本文主題有關的藏品,下文將集中在一起向大家進行介紹。
首先,讓我們欣賞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兩件文物藏品。其一是豇豆紅釉萊菔尊(圖一):清康熙,高19.9厘米,口徑3.2厘米,足徑3.9厘米。尊撇口,細長頸,豐肩,長腹,窄圈足。外壁施豇豆紅釉??诓考t釉夾雜少許綠苔點。頸下部凸起弦紋三道,凸起處釉層較薄,透出白色胎骨。圈足內施白釉。外底署青花楷書“大清康熙年制”三行六字款。此器造型輕靈秀美,修胎規(guī)整,釉質勻凈光亮。萊菔尊又稱蘿卜尊,系清代瓷器流行器形之一,因其形狀類似蘿卜,故名。此造型另有天藍釉、蘋果青釉等品種。清代康熙朝晚期景德鎮(zhèn)創(chuàng)燒的豇豆紅釉屬于高溫銅紅釉,它是各種銅紅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種,因釉面酷似豇豆皮的顏色而得名。由于紅釉的深淺及綠色斑點分布在不同的部位,所以還有“美人醉”、“桃花片”、“娃娃臉”等美稱。清人洪亮吉(1746—1809)曾作詩贊譽其釉色“綠如春水初生日,紅似朝霞欲上時”。豇豆紅釉瓷器常見有太白尊、石榴尊、菊瓣瓶、柳葉瓶、洗、印盒等小件器,主要是以文房用具為主,另見有盤,無大件器。豇豆紅是康熙晚期出現(xiàn)的一種紅釉品種,僅見于康熙一朝,所燒之器專供宮廷御用。其二是冬青釉暗花海水龍?zhí)}卜尊(圖二):清康熙,高19.2厘米,口徑3.3厘米,足徑3.5厘米。尊撇口,細長頸,豐肩,深腹,外腹微弧,瘦底,足底內凹。通體施冬青釉。頸下部凸起弦紋三道,腹中部至足凸印螭龍兩條,間以帶狀云紋和海水紋。底書青花“大清康熙年制”三行六字楷書款。
圖一 清康熙豇豆紅釉萊菔尊 (故宮博物院藏)
圖二 清康熙冬青釉暗花海水龍?zhí)}卜尊 (故宮博物院藏)
其次,介紹一下河南博物院館藏國家一級文物“象牙蘿卜”(圖三)。這件文物年代為清,整體造型看起來和新鮮蔬菜不分兩樣。蘿卜主體呈粉紅色,紅莖綠葉,蘿卜纓翠綠又水靈。在蘿卜纓與蘿卜主體的結合部位,趴伏一只綠色蟈蟈,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。蘿卜本身紅白相間,白里透紅,由深到淺的紅色,直到下端自然的象牙白,整體色彩鮮艷醒目,惟妙惟肖,實為不可多得的一件精品。蘿卜的兩根主根自然彎曲,蘿卜上面細如毛發(fā)的九條須根清晰可見,須上沒有洗干凈的泥土,仿佛還帶著一股田園的清香。這件藝術品的雕刻很自然,不僅形似,而且神似。趴在蘿卜上的大肚蟈蟈,造型飽滿逼真,似乎在貪婪地吸取汁水,為作品平添了幾分勃勃生機。特別是那只蟈蟈,趴在蘿卜上面,那神情,似乎對眼前的蘿卜極感興趣,卻又對周圍隨時保持著警惕,仿佛不待你走近它,它就會展翅高飛,揚長而去。
圖三 清象牙蘿卜 (河南博物院藏)
最后,一起鑒賞由廈門市博物館引進的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的“江戶名瓷 伊萬里展”的兩件文物藏品。此次展覽精選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收藏的17至18世紀日本江戶時代外銷歐洲的伊萬里瓷器精品,共計160件(組)展品。其中就有兩件以萊菔紋為主題紋飾的藏品。其一是江戶時代(1660-1670)有田(產(chǎn)地)青花蘿卜紋盤(圖四)。盤高3.6厘米,直徑21厘米。白色蘿卜沿盤內壁盤曲,其余部分滿繪蘿卜葉,令人感受到蘿卜的力度。圈足內見四方形福字款和3個支釘痕。其二是江戶時代(1730-1770)有田(產(chǎn)地)青瓷五彩蘿卜紋花口盤(圖五)。盤高3.2厘米,直徑20.5厘米。青釉色繪作品。該盤蘿卜紋構圖與上述第一件藏品基本相同,印花成型,用五彩勾勒輪廓的白蘿卜依口沿彎曲,綠葉亦沿器口盤繞,余白部分繪兩只飛舞的蝴蝶。足內見支釘痕一個。
圖四 江戶時代有田青花蘿卜紋盤 (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)
三、結 語
回顧中日兩國在萊菔文化上的異曲同工之處,我們能夠管中窺豹了解中日兩國的陶瓷文化。日本因其海洋型文化的特性,從古至今,都在不斷地借鑒、吸收、創(chuàng)新周邊的文化,尤其是與其隔海相望的中國文化。筆者期待文博同仁能夠推出更多的文化交流展,并以其為契機深入研究中日兩國陶瓷文化藝術的深厚歷史淵源,使兩國人民在交流中得到審美享受和藝術熏陶,不斷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和相互理解。
參考文獻
1.馬慧婕《從日本料理看日本人的國民性格》,《廣西大學學報(哲學社會科學版)》,2007年第29卷增刊。
2.嚴曉麗《蘿卜文化奇趣》,《食品與健康》2000年第10期。
3.陳年彬《歷代陶瓷與吉祥圖案的聯(lián)系與發(fā)展》,《景德鎮(zhèn)陶瓷》2003年第2期。
4.萬璐璐《淺析神道神饌中蘊含的日本飲食文化———以伊勢神宮的神饌為例》,《重慶科技學院學報(社會科學版)》2011年第13期。
5.張玲《蔬果花卉 日常之美———陶瓷繪畫美學雜談》,《陶瓷研究》2014年第1期。
6.張鳳云《日本皇室主要祭典概述》,《湖南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》1999年第2期。
7.郭佳《“蘿卜養(yǎng)生諺”研究》,《大眾文藝》2014年第9期。
8.孫曉紅《日本的神饌》,《科技信息》2009年第31期。
9.曾令香《元代農(nóng)書中農(nóng)作物名物詞的同實異名現(xiàn)象》,《中南林業(yè)科技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》2012年第1期。
10.劉偉《宮廷中的紅釉瓷器》,《紫禁城》2005年第4期。
圖文來源:《文物世界》2019年02期
作者:張芙蓉(廈門市博物館)